第 1 房源

1919年,美国人拍摄的北京城:城墙雄伟巍峨、城建宛如欧洲老城!

房东   2024-07-06 11:31

几个世纪以来,北京的城墙一直默默守护着这座帝都,已经成为了北京居民生活的一部分。老舍曾经将北平与欧洲的四大首都(伦敦、巴黎、罗马、君士坦丁堡)相提并论。

从这一期节目开始,让我们通过1919年代美国摄影师西德尼·戴维·甘博的镜头,来一同回顾那些年的老北京城的风貌吧!(原本的黑白照片已经修复并上色了)

目前的钟鼓楼是在清乾隆十年(1745年)重新建造的,其位置自元代至元九年(1272年)便已确定。

鼓楼上装有一面主鼓和二十四面辅助小鼓。目前保存的主鼓,直径接近两米,采用整块牛皮制作。乾隆时代,每日寅时与戌时各敲鼓一次,敲鼓则开城门;鸣钟则关城门,此时交通停止。

从高处俯瞰居民区,不见摩天大楼和杂乱的筒子楼,眼前是一幅宁静而朴素的画面,与欧洲古城的视觉感受颇为相似。

当时对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有一整套管理体系,正规从业的“失足妇女”需提交书面申请,且需要担保人和从业地点。审批通过后,她们将获得官方的“上岗证”。

在青楼的雕花窗前,三位青楼女子正静静地注视着给她们摄影的摄影师。她们的面容既不喜也不悲,只是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平静和冷漠,好似对这冷酷世界早已习以为常。

这座教堂曾是北京最大的基督教堂。美国公理会传教士白汉理于1864年抵达北京,1873年在灯市口建立此教堂。1900年,此教堂在一次运动中被焚毁;1902年,梅子明利用清政府的赔款在灯市口重新建造了这座教堂。

照片中的女孩们是贝满女中的学生,这所学校也称为“贝满中斋”,属于教会学校,是北京最早的西式教育机构之一,也是最初的女子学校,1864年由美国公理会创立,创始人是裨吉励莎。

图中的孩子们身着朴素,颜色简单,展现出一种简单的美。几个小孩好奇地观察着这位拿着相机的外国人,他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,似乎想要洞察这神秘的“黑盒子”。

图中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在抱着她可爱的孙子,孩子头戴虎头帽,那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得非常可爱。

一位父亲正在推着他自己制作的婴儿车,在狭窄的巷道中悠闲地行走;阳光从两旁的古老建筑中透过来,斑驳地洒在他和婴儿车上,为这美好的场景增添了几分温暖。

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青石板铺成的庭院,在四合院的一角,一棵古老的槐树静静地矗立,整个庭院洋溢着古朴典雅的气息,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。

东直门位于北京城东北角,最初是元大都的崇仁门。明永乐十七年改名为现名,寓意春天和东方的兴盛。照片中的城楼和护城河相映成趣,展现出古典美的独特韵味。

当时的煤炭由骆驼从京西的门头沟煤窑运至北京,在前门附近堆放销售,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。

民国初年,旗人失去了贵族的光环,没有朝廷负担生活,由于习惯了优越的生活,缺乏生计技能,他们不愿意外出赚钱,生活逐渐艰难。

远处可以清楚地看到钟鼓楼,照片中心,孩子们在湖边欢快地玩耍,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。那时的后海没有游客的喧闹,也没有商业的繁华,只剩下宁静和古朴。

从景山公园的高处眺望,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北海公园白塔;那时候,城市还没有被高楼大厦覆盖,绿意盎然的景色尽收眼底。

北京的城墙雄伟壮观,高逾十米,顶部宽约十米,可容纳两车并行。护城河如同一条绿色的丝带,环绕在城墙脚下,河水清澈,波光粼粼,整个场景显得异常和谐安宁。

玉峰塔又名“大塔”或“定光塔”,位于北京西北的玉泉山主峰的香岩寺。乾隆皇帝曾在此即兴赋诗《玉峰塔影》。诗中的塔有九层,而现实中的塔只有七层,是否是皇帝算错了数,或是后来重建,尚无定论。

该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十四年(1749年),位于香山公园东南方,它是北京现存的综合性武备建筑群,集城墙、殿堂、亭台、碉楼及校场于一体,经历了270多年的风雨依旧巍峨存在,展示着一种雄壮的气势。

位于北京西直门外的正觉寺内的金刚宝座塔,也称五塔寺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此类塔型,其前面的须弥座是心珠朗莹殿的遗址。


声明:本文由本站作者上传并发布,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