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45年,梭罗28岁了,除了偶尔打打零工赚一点生活费之外,还没什么成就。
在这一年,梭罗又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,他要去森林里生活。
那年春天,他拿着借来的斧头,走进瓦尔登湖畔的森林,砍了一些白松,开始建造他的房子。
他早上出去,晚上回来,中午吃用报纸包着带来的面包,手上厚厚的松脂染在面包上,他一并吃下去,嘴里一股松脂香味。
1845年7月4日,也就是美国独立日那天,梭罗正式住进了瓦尔登湖边的小屋。
那时候,人们崇拜物质,生活被物质、金钱充满,每个人都在物质的猪圈里打滚,梭罗觉得,这不是正常的生活,所以他宣布:
“我要到森林里,因为我要过真正的生活,我要活得充实,吸取生命中的精髓,抛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事物,当我死时,才不会发觉白活了一场。”
人人都想追求成功,追求金钱,追求出名,可梭罗不一样,他在追求真正的生活。
01
1817年7月12日,梭罗出生了,在熙熙攘攘的人间,他一生下来就在康科德镇吸入了第一口纯净的乡间空气。
小时候的梭罗,从不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孩子。
有一次下楼梯摔倒了,他一言不合就晕过去,家人‘用了两大桶水才把他浇醒’。
有一次,他玩斧头,硬生生将自己的脚趾都砍下来一部分。
有次他将奶牛惹怒了,让奶牛愣是不下奶,有次他惹怒了母鸡,最后被领着一群小鸡的母鸡撞倒了。
梭罗的童年,是光着脚丫四处跑的童年,粗糙,简易,充满泥土气息,身边还总是围绕着各种各样的动物。
六七岁时,梭罗的父亲开了铅笔制造厂,使梭罗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财富,这也是美国第一家工业铅笔厂。
优越的生活环境,让梭罗的生活更加无忧无虑,但他是个奇怪的孩子,不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,反而喜欢待在一旁,目光冷峻地观察一切。
同龄人的游戏,总是无法吸引他,在课业上,他是出众的,成绩优秀,他喜欢看天上的云,想知道天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。
有个夜晚,他对着星星发呆,很晚还没睡,母亲问他怎么还没睡,他说:
“我在看能不能透过星星看到上帝。”
从童年开始,梭罗就喜欢双手干活,家里虽然想让他去当学徒,将来做掌柜,但还是让他报名参加哈佛的招生考试。
考试之前,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造自己的第一艘船上,还整天去河边漫游,就是不认真复习。
多年后,回忆往事时,他还说:
那些时间本应用来学习,但是我全部拿来探索我家乡的森林、湖泊和小溪。
16岁那年,梭罗考上了哈佛,进了无数优秀学子都梦寐以求的学校。
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,但只有读了书,你才能看到人生有多少条路。
02
大学生活,学业并不繁重,每天只需要4个小时,就能完成全部课业。
因此,梭罗有大量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的兴趣。
他散步去郊外看鸟,寻找鸟巢和鸟蛋,还每天都会去寻访一棵中空的苹果树里的臭鼬。
他也把很多空闲的时间留给图书馆,浩瀚的书本为他提供了成长需要的养分。
在图书馆里,梭罗喜欢记笔记,但凡读书,他都会做摘抄,同学们笑话说,图书馆是梭罗的矿藏,他每天都要在此挖矿几个小时,带着安静的热情。
阅读让梭罗吸收了大量的知识,为他以后成为一个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然而,学校也不自由,有很多必须要遵守的规定,有人在礼拜堂里剥核桃,就被勒令退学,但梭罗觉得,“教育和信仰都应该是自由的。”
哈佛毕业后,梭罗被卷入了生活的洪流中,他也曾感到焦虑,因为他一个哈佛毕业生,本该前途远大。
刚毕业的年轻人每周都要工作6天,这是惯例,但梭罗的梦想是每周工作一天。
他想去做老师,因为那样一年可以挣500美元。
去学校之后,领导要求他,为了让学生听话,必须学会鞭打体罚学生,但梭罗坚决不干,不要说打人,他连鞭子都没有。
在梭罗看来,打人是不道德的,是扼杀学生的自由,他要用讲道理代替惩罚。
可是,校方无法接受梭罗的做法,梭罗也忍受不了校方的做法。没当几天老师,他就辞职离开了。
从他进学校到离开,总共只有10天,这个刚毕业的哈佛高材生,再次成了无业游民。
人生如果不想随波逐流,就等于是一场豪赌,失败的人不胜枚举,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。
梭罗不愿意与自己的时代同流合污,他选择独行,就算不能改变时代,也绝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。
03
1837年10月22日,爱默生见到这个年轻人时问:
你记日记吗?
那天,梭罗写下了他人生的第一篇日记。
失业后,梭罗也为自己的生计担心,他没有工作,又不想靠家里的接济生活,就去父亲的铅笔厂里,做了一名铅笔生产工。
但他发现,当下的铅笔,虽然能写字,但质量实在是差,粗糙,易断,划纸,他想,能不能改变这种状态,制造出一种更好的铅笔?
最终,梭罗成功了,他造出来的铅笔,成了全美质量最好的铅笔。
他的铅笔取得了专家鉴定证书,他的朋友向他道贺,因为他只要大力制造这种铅笔,就一定能赚到很多钱。
但梭罗告诉好友们:
我为什么要制造铅笔呢?我已经做过一次的事情我绝对不做。
唾手可得的巨额财富,梭罗说不要就不要,他要的是生活,而不是钱财。
那他想干什么呢?
他想实现自己的自由教育理念,开一所学校。
学校开办了,梭罗很快就有了4个学生,但之后就招生困难了,后来,在哥哥的帮助下,梭罗才招到了学生。
这是梭罗校长一生最高光的时刻,开办学校也是他一生做的最有出息的事儿。
可是,这也没持续多久。
当整个世界都黑暗的时候,照进来的那束光就是犯罪,整个世界都不自由的时候,自由教育也不会长久。
1841年4月,他的学校正式关闭了。
这两年期间,梭罗校长谈过恋爱,可是求婚的时候被女孩拒绝了,再次成了无业游民,但他并不为生计担忧,他打零工赚钱,不怕脏也不怕苦,掏了一天粪,赚了75美分。
他频繁和爱默生交往,在爱默生家打零工,成了爱默生的居家园丁和勤杂工。
梭罗的生活所需,并不是太多,他绝不会为不必要的东西浪费时间,因此尽量压缩自己的需要,以便能更好地生活。
生活总是简单的,对于简单生活的人来说。
很多人的生活之所以复杂,就是因为他们想要的东西太多,而自己又无法满足。
04
梭罗从小就喜欢自然,每次出去散步,都迫不及待。
他很想去湖边居住,朋友问他,为何要去湖边居住?
他说,就算是去感受四季轮转变化,那也是无上的享受。
“我在全世界的常青草木中生活,我在大自然每一年的枯萎中死去。”在爱默生家时,梭罗总是渴望重新造访狂野的自然。
但他要打工,要赚钱,只能偶尔出去看看。
他的事情太多了,他是爱默生家的勤杂工,其他人还经常找他干活。
诗人钱宁的新居要修理,就甩给梭罗一个长长的修理单,粉刷房屋,修葺地窖,建造新楼梯,重新修整水井,建造篱笆。
这些事情,够一个施工队忙碌好几周。
但梭罗硬是将这事做得很好,以至于钱宁住进新居时都惊叹不已。
钱宁甚至讥笑梭罗:“他永远成不了一个作家,他像鞋匠一样积极。”
是的,梭罗总是积极地投入生活,做着各种各样的零工,去各种地方漫游,时不时就写一篇文章。
他是真的闲不住,有时候出去旅游,身上都没几毛钱,还得边打工赚钱,不然连回来的路费都没有,真的是穷游。
有次去国外旅行,身上还是没钱,直到爱默生将10美元稿费给了他,他才有回家的路费。
只要一有空,梭罗就进入自然,去自然里吸取养分,三五好友,野营野钓,徒步远足,冒险。
为了少花一点钱,他在农民家里借宿,回来就重新做短工,开讲座,甚至写写诗,写写日记。
他想去瓦尔登湖旁建一座房子,但只能想想,因为他没钱买地。
1844年10月,爱默生用90美元在瓦尔登湖边买了一块也蔷薇地,又用125美元买了一块林地,长满松树。
诗人钱宁把这块地叫做“野蔷薇”,他告诉梭罗:
在这个星球上,我看到适合你的,只有那片我曾命名为‘野蔷薇’的土地,去到那儿,给你自己造座木屋,在那儿开始伟大的自力更生的生活。
1845年3月,梭罗借了一把斧子,走进瓦尔登湖的湖畔,开始建造他的房屋。
当很多人都在寻求金钱,以便能生活得更好的时候,梭罗却放弃了很多能赚钱的机会,去寻找真正的生活了。
05
梭罗打算将房子建在水边倾斜的山坡上。
面朝瓦尔登湖,背靠松林。
房子东南方向,是太阳初升之地,一棵硕大的栗子树,几棵高耸入云的白松,形成房子天然的保护伞。
他砍了几棵白松,靠一把斧头将白松劈成大小差不多的圆柱,作为房子的骨架。
劈木头的时候,他还要尽量使树皮保存完整,因为还可以用来盖房子。
砍到中午,他就躺在松树枝之间休息,看报,吃染上了松脂的面包,有些好奇的人前来围观,他就停下手上的活,和人家聊天。
晚上回家时,云雀唱了一路的歌。
随后,梭罗遇见人家拆房子,就买了一堆二手木材,他磨破嘴皮子和人家讲价,最后用4.25美元成交。
木材上全是灰尘,脏兮兮的,梭罗把木材运回来后,又把木材洗干净,放在阳光下晒干。
一切准备就绪,梭罗叫来几个朋友,爱默生、钱宁等,一起搭房子的骨架。
骨架搭好了,梭罗用板材做好外墙和屋顶,一座宽3米、长4.5米、不到15平方米的房子,建成了。
梭罗算了一下账,发现才花了28.115块钱,相当于一个大学生每年房租的费用。
在屋外,梭罗又开垦了一片菜地,自给自足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。
1845年7月4日,梭罗住进了自己的小屋。
他用自己的行动,宣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。
爱默生说:
被文明驯化的人,无法生活在棚屋里。
爱默生说的,就是梭罗搭建的屋子。
梭罗的家人也觉得,那个房子不安全,住着更不舒服,因为房子里什么都没有。
但梭罗全然没有这种感觉,对于他来说,这些就够了,因为他要的是生活,不是享受。
住进瓦尔登湖的第一天,梭罗拿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,开始写下人生一段新的篇章。
正如他说的:
“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,吮尽生活的骨髓,过得扎实,简单,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,把生活逼到绝处,用最基本的形式,简单,简单,再简单。”
06
此时的梭罗,28岁,没钱,没稳定工作,在世俗看来,他是失败者,没有成家立业,还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没有,也没有想出人头地的决心和野望,还跑到瓦尔登湖那样的地方去住。
他是很多人眼中的怪人。
有个镇上的人,赶着两头牛去赶集,看见梭罗的房子,感觉梭罗生活很艰苦,他问梭罗,怎么能下定决心放弃舒适的生活?
梭罗说:我很确定自己喜欢这里。
还有一些精神内耗的城里人向梭罗抱怨,生活成本太高,要买猪肉,要买茶叶和咖啡,还得面对因为生病而卧床在家无法工作的日子。
梭罗看着自己的房子,笑笑不语。
他可没有这样的烦恼,因为生活,从来没有那么复杂。
精神内耗?不存在的!
他有三把椅子,一把留给孤独,两把留给朋友,三把留给社会。
需要钱了,就出去打打工,爱默生需要建个栅栏,就找梭罗,需要给地窖铺地板,也找梭罗。
总之,梭罗做着各种杂工,收入虽然不高,但是够用了。
他也开始种植,想尝试看看能不能自给自足。主要种蚕豆,还种了土豆、豌豆、玉米和萝卜,以及一些山核桃和松树。
种下去后,他定期锄草。有土拔鼠糟蹋他的豆苗,他向农夫请教怎样可以既不伤害它们,又能让它们离开。
农夫没好气地说:“开枪打死它们,你这个蠢材。”
但梭罗干了一次,就不忍心再打杀土拨鼠了。
看见木柴,他就捡回家,冬天取暖。
第一季庄稼卖出去后,梭罗就有了一笔资金,他算过,减去各种必需开销,还挣了8.72美元。
第二年,他把土地重新翻了一遍,庄稼增产,收入也更多了。
一个人最基本的花销是多少?梭罗算过,八个月时间,他总共吃了8.74美元的食物。
所以他说:
我从两年的经验里认识到,倘若一个人简朴地生活,只吃他种植的粮食,而且吃多少种多少,不用粮食去交换没完没了的奢侈品和昂贵东西,那么他只需要耕种几十平方码的土地就够了。
他得出一个结论:
我从两年的经历中领会到,即使在这个纬度上,获得一个人必须的食物也不费什么麻烦,方便得令人难以置信。
一个人可以像动物一样饮食简单,但却保持健康和力量。
人们免不了面临这样一个境遇,那便是经常挨饿(烦恼)不是因为缺少必需品,而是因为没有奢侈品。
07
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,梭罗离开了他的小屋,再次成了爱默生家的勤杂工。
离开瓦尔登湖后,梭罗将在瓦尔登湖的日记整理成书稿,他将瓦尔登湖的经历做成讲座,大受欢迎。
他发表的《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》,为他赢得世界性的赞誉,他想出书,朋友们以为是瓦尔登湖系列,大加赞同,但他要出版的是《河上一周》。
这本书出版后,卖不出去,还让梭罗欠了出版商290美元的巨款。
他用了4年时间,才还清这笔巨债。
为了补贴生活,他成了土地测量员,继续着漫长的散步,也继续各种研究,每天对大自然,都会有一些新的感受。
他经常拿着铅笔、直尺、指南针、温度计,拥抱大地和世界。
其实梭罗有很多技能,可以让他轻松赚到钱,但他不愿意为了钱放弃自己的兴趣,他的兴趣是让生命变得更宽阔,而不是让生活更有钱。
所以,他总是不愿意长期受雇,宁愿干各种短工。
他在日记里写:
“如果我富敌王侯,我的目标一定也还是一样,我的手段也是基本上相同的。”
他经常写,日记越写越多,满屋子都堆满稿子。
他甚至连散步的时候,都拿着纸和笔,随时准备停下来写,钱宁也学他,但很快就无法继续。
梭罗喜欢旅行,但他很少去远方旅行,他的旅行,从出门时就已经开始,经常徒步几百英里,避免住旅馆,而是借宿在农人家里,因为比较便宜。
有人因为自己昂贵的晚餐而骄傲,梭罗却为自己的晚餐价廉而自傲。
在餐桌上,有人问他爱吃哪一样菜?
他说:“离我最近的一碗。”
他的头脑越来越丰富,但他的生活一直都很简单。
要过简单的生活,需要有一颗丰富的心灵。
心灵贫瘠的人,是无法忍受简单生活的,他们需要装饰,需要点缀,需要填充。
08
1852年1月,梭罗掸去《瓦尔登湖》手稿上的灰尘,重新思索他曾经渴望写成的书。
那本手稿里,只写了春夏两季,没有秋冬的景色。
他要将秋冬两季也写进去,让它成为一本完整的书。
1854年2月,他终于完成了《瓦尔登湖》的最后工作。
这年8月,瓦尔登湖终于出版了。
这本书一出版,就有了非常多的读者,梭罗名声大震,但他的生活,还是一如既往,走进自然、散步、写作。
他走进自然,收集珍贵的植物做标本,抽时间去做讲座,宣传自己的自由思想,他说:
人就是赚得全世界,如果赔上自己的生命,有什么益处呢?
说得通用一点就是,就算我们赢得了全世界,但失去了自己,那有什么用呢?
他在讲座中告诉别人,做你喜欢的事情来谋生,可是梭罗一看,自己正在做自己讨厌的事,讲座虽然让他获得名声和金钱,却让他离开了自己热爱的事物。
有人邀请他出国做讲座,他担忧:
“如果我出国演讲,我要怎么补偿我失去的冬天?”
为此,他甚至嫉妒滑冰的孩子们。
所以,他回到了自己心爱的大自然的怀抱,每天都可以出门,在大自然研究鸟儿,有人嘲笑他:
梭罗先生,你研究鸟的时候难道不会把它打下来吗?
他怼了一句:
那你觉得如果我想研究你,是不是应该把你先打死?
梭罗有一首诗说:
我本来只有耳朵,现在却有了听觉;
以前只有眼睛,现在却有了视力;
我只活了若干年,而现在每一刹那都生活,
以前只知道学问,现在却能辨别真理。
尤其是在这宗教性的诗里──
其实现在就是我诞生的时辰,
也只有现在是我的壮年;
我决不怀疑那默默无言的爱情,
那不是我的身价或我的贫乏所买得来,
我年轻它向我追求,老了它还向我追求,
它领导我,把我带到今天这夜间。
这就是他人生的写照。
09
有些人成名后,想要更大的名声,想要更多露脸的机会,但梭罗不一样,他很欣喜不必露脸。
他唯一渴望的,就是更多的旅行。
只有和大自然最亲密地接触,他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,每次旅行完,梭罗都能写下大量书稿。
1860年4月,梭罗带着钱宁去野营,他们在暴雨中长途跋涉,才来到想要扎营的山谷,搭起杉木小棚,生好火,烘干了身体。
梭罗兴奋不已。
那时候,大雨已经赶走了其他游客,只有他和钱宁,两位从康科德跋涉而来的朝圣者,面对群山,梭罗觉得自己仿佛来到了天堂。
随后几天,他们找到了更好的营地,不用起身就能看到周围的世界,梭罗每天4点起床,看日出,吃野生的山蔓莓。
晚饭时,边吃面包边看日落。
美哉美哉。
回来后,梭罗写了25页手稿。
9月,他写了28页。
10月,他写了104页。
11月,他又写了81页。
1861年,梭罗的身体又不舒服了,他有时甚至没法好好写作,11月3日,一场暴风雨过后,梭罗说:
每一阵风都在为自己做记录。
这是他日记本上最后一句话。
第二年春天,梭罗病得很严重,无法出去看他心爱的大自然,朋友来探望他,告诉他路上听到了知更鸟的歌声,梭罗听后,轻轻地说:
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,但是很快我会见到更美的世界,我如此热爱自然。
才过了两天,梭罗就与世长辞了。
那是1862年5月6日,那刚好是个美丽的春天,梭罗去世时,太阳已经出来了,他见了最后一次日出。
他过完了让他欢喜的一生,他一辈子都在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虽然世界很多他无法改变的丑陋和不道德,他但努力不去顺从这些不道德。
他说:
“从今以后,别再过你应该过的人生,去过你想过的人生吧!”
他这一辈子,做到了。
他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告诉我们,人生还可以这样过。
10
精神内耗,是现在很普遍的一个现象。
快节奏生活方式,将很多人逼得团团转,像转动的陀螺一样,而物质主义就是抽他们的鞭子。
面对着日复一日从来做不完的工作,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,甚至对这样忙碌的人生产生怀疑,于是想离开。
可是回到家了,没有工作,也无法真正享受宁静的生活,又在为生活忧虑,直到被生活逼上工作岗位。
想好好工作不能够,想好好热爱生活也不能够,工作时感觉都是生活逼的,没有工作时又觉得不行。
两百年前,梭罗生活的社会,也是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,无数人也是被物质主义鞭打着往前,梭罗的身边,也大多都是这样的人。
然而,其他人这样,不代表你也必须如此,梭罗哈佛毕业后,没有因为自己说个大学生就给自己设限,他没有固定工作,打着各种短工。
或许,梭罗就是哈佛毕业生里最穷的那个。
他走进瓦尔登湖,僻居“荒野”,试着自给自足,过着最简单的生活,他从不担心活不下去,因为他知道,只要他愿意,他可以做的工作太多了,即便那些工作很脏很卑微。
当他的同时代的人为自己的生活感到忧虑的时候,他总是不屑一顾。
精神内耗?更是不存在的。
因为他知道生活是什么,并且热爱着自己选择的生活,他竭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短暂的一生。
一个人活得好不好,不是看他拥有多少物质,而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。